党建团学
时间:2025-10-22 16:09:23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红色研学作品。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期“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特别结合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一封信》之“我把胜利讲给你听”主题策划,引导青年学子以“跨越时空对话英烈”为核心,在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将研学实践与“表达对英烈的敬仰追思、传递红色精神当代价值”的主题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现将2025年暑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活动部分成果作品展出,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王杰展馆有感
踏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王杰展馆的那个午后,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斑驳的实物陈列柜上,光柱中尘埃飞舞如同时光的碎屑。这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与历史回响的共振,一座纪念馆竟能如此具象地承载一个民族关于牺牲、勇气与信念的全部记忆,这令我始料未及。本次红色研学于8月20日展开,我以实地走访、史料研读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对王杰精神从史实认知到价值内化的深刻跨越。我最终确信:纪念馆绝非冰冷的往事陈列场,而是一个民族进行持续性精神锻造的火热熔炉;英雄叙事非为沉湎过去,而是为未来生产不屈的脊梁与清醒的魂魄。

寻访红色足迹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八个雷霆万钧的汉字镌刻在王杰舍身扑向炸药包的那一瞬间,也永久烙印进中国军魂的基因序列。时间回溯到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1965年,地点:江苏省邳县张楼乡。王杰,这位年仅23岁的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班长,在组织民兵进行实爆训练时,面对炸药包发生的意外险情,毅然选择了推开他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覆盖了致命的爆炸冲击。这不是冲动的偶然,而是价值观的必然性爆发:他在日记中早已写下“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的铮铮誓言。事件的结果极为惨烈又无比崇高——王杰的生命永远定格,而他保护的十二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全部生还。这一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和全军学习,迅速超越了单一事故的范畴,升华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其影响力穿透时空,与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叙事并置,共同构成共和国前三十年的道德星空图。王杰事迹所蕴含的,是人民军队对牺牲精神的极致推崇,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危急时刻的纯粹绽放,更是一名普通士兵如何通过瞬间抉择成就永恒的英雄辩证法。纪念馆内褪色的日记本、模拟场景中斑驳的器械,无声地诉说着这种精神形成的日常性积累与临界点上的超凡转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
感受老区新貌
走出纪念馆凝重的历史场域,踏入今日的徐州热土,巨大的时空转换并未带来精神传承的断裂,反而呈现出老区风貌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的生机勃勃。王杰精神没有封存于玻璃展柜,它已渗入徐州的肌理,转化为发展的磅礴动能。昔日见证英雄牺牲的张楼乡,如今已是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与新兴产业聚集地交织的新城镇。宽阔的马路替代了泥泞小径,整齐的居民小区与绿意盎然的公园取代了低矮农舍,但“王杰中学”“王杰大道”“王杰民兵班”等命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人们这片土地的英雄血脉。老区人民将“两不怕”精神从战场、训练场移植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场。在乡村振兴中,他们不畏艰苦,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将汗水洒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在基层治理中,他们发扬奉献精神,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街头巷尾,破解民生难题。尤为可贵的是,当地政府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并非简单符号化,他们打造沉浸式研学路线,开发文创产品,让青年一代在可感可知中亲近历史。王杰民兵班更是数十年来保持建制,在防汛抢险、维稳处突中屡立新功,成为活在当下的精神符号。这片土地的新貌雄辩地证明:红色基因绝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传统,它驱动人们在和平年代以另一种形式“不怕苦”,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息”,这正是初心使命在时间长河中最生动的实践性转化。

站立于英雄与凡人、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深感我们这代人所承受的精神馈赠之丰厚,以及所肩负传承责任之沉重。王杰那纵身一跃,看似瞬间,实则是价值观经年累月淬火后的必然闪耀。它逼迫我追问:在不见硝烟的和平年代,何为“不怕死”?或许是与惰性、躺平、精致利己主义的持久宣战,是敢于在学术攀登中死磕难题,在道德抉择中坚守原则,在时代浪潮中锚定理想。何为“不怕苦”?绝非寻求肉体自虐,而是主动跳出舒适区,在社会实践的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志愿服务中体恤民间疾苦,在创新攻关中甘坐冷板凳。
王杰用生命诠释的牺牲,于我辈而言,更应转化为一种日常的、持续的“自我超越”仪式——拒绝精神上的苟且,对抗意识里的平庸。我将把这次研学的震撼转化为具体行动:深入研究王杰及同时代英雄群体的精神形成史,撰写文章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叙事的解构;更会在专业学习中秉持“不怕苦”的劲头,力求精深,未来将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在社会活动中,践行集体主义,从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奉献社区。我相信,无数个“我”的微小践行,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洪流。红色精神并非要求我们都成为战场上的英雄,而是唤醒我们成为自己人生战场上恪尽职守、心怀光明的“平凡英雄”,这便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最磅礴的赓续方式。
跨越时空对话英烈
王杰烈士,我把胜利讲给你听。岁月无痕,丰碑永存;一甲子倏忽而过,你的名字仍随黄河的涛声、长江的稻浪,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响。你倒在炸药包前的瞬间,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写进民族的基因;今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化作戈壁的风电、深海的蓝鲸、太空的北斗,化作每一个奔跑的中国人。你看,高铁掠过当年你匍匐的阵地,车窗里闪过孩子们无忧的笑脸;你看,航母巡航深蓝,歼-20守护蓝天,万家灯火在夜色里铺成星河;你看,乡村振兴的炊烟与都市霓虹交相辉映,恰似你憧憬的“盛世模样”。我们把胜利写进奥运的国歌、写进抗疫的捷报、写进每一张安静的书桌。王杰,请放心:你的未竟之路,我们踏平成坦途;你的未竟之梦,我们接力成现实。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你看,我们胜利了!
——李思睿
王杰烈士,我把胜利讲给你听。
(文/李思睿 编辑/林颖彤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骨干 洪诗颖
二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负责人 邓丽芳
三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团委常委 曲晨飞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