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缅怀英烈壮举,传承红色薪火——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有感

时间:2025-09-28 08:31:18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红色研学作品。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期“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特别结合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一封信》之“我把胜利讲给你听”主题策划,引导青年学子以“跨越时空对话英烈”为核心,在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将研学实践与“表达对英烈的敬仰追思、传递红色精神当代价值”的主题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现将2025年暑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活动部分成果作品展出,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有感 

  2025年暑假,我们走进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200号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开展“重走英雄路”红色研学之旅。通过沉浸式讲解、实物观摩、情景党课、主题研讨等形式,我们系统回顾了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全过程,深刻体悟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革命先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举旗的初心使命。研学中,我们梳理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人民至上”的精神主线,凝练出“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勇当先锋的青春动能”的核心观点。  

 

寻访红色足迹  

  走进序厅,巨幅浮雕《羊城风暴》扑面而来:长矛、步枪、赤旗交织于烈火中,仿佛把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那一声划破天际的枪响再次拉回耳畔。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风云突变”“筹备起义”“羊城风暴”“碧血英魂”“永恒纪念”五大展区。  

  一份泛黄的《红旗日报》号外吸引了我的目光。报头用粗黑铅字印着“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日期定格在1927年12月12日,仅隔一天便成绝响。报纸旁边陈列着张太雷使用过的怀表,指针永远停在12月12日下午2时——他在前往前线指挥途中遭敌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9岁。玻璃柜下的文字写道:“他倒下时,怀表仍在嘀嗒,仿佛替后来者计算理想实现的倒计时。”  

  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叶挺亲笔写下的《起义作战命令》手稿,遒劲字迹力透纸背:“立刻占领公安局,建立苏维埃政权!”展柜对面是一面被子弹洞穿的工人赤卫队红旗,弹孔边缘焦黑,却掩不住五星镰刀锤头的鲜艳。讲解员哽咽着补充:“旗手谭寿林负伤后仍高举战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展厅最后,一条幽暗甬道两侧镌刻着5700多名起义烈士姓名,灯光由暗转明,象征革命的星火不灭。我俯身触摸冰凉的铜字,指尖传来历史的温度——那是一段用青春与鲜血写就的峥嵘岁月,更是一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赞歌。  

 

感受老区新貌  

  午后,我们走出纪念馆,步行至北京路步行街。90多年前,这里是起义军与敌激战的“第一公园”;如今,千年古道玻璃罩下,宋、元、明、清层层叠压的街砖清晰可见,而头顶是霓虹闪烁的现代商场。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融合,却又彼此提醒:安宁从来不易。

  我注意到,烈士陵园周边1公里内散落着近十处红色遗址:中共三大旧址、团一大广场、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它们被巧妙地嵌入城市肌理,没有突兀的“纪念孤岛”,而是与咖啡馆、书店、社区公园和谐共生。一位在陵园门口卖凉茶的大爷告诉我:“以前这里冷清得很,现在年轻人来拍照、老人来散步,烈士们不寂寞喽。”一句话,让我看到红色文化在当代的“烟火气”。

  然而,我也观察到一些隐忧:部分网红打卡点过度追求“出片”,忽略了历史本身的庄重;一些红色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印着“起义”字样的帆布包、冰箱贴堆满货架,却再难见到触动人心的细节。老区的新貌需要守护,更需要敬畏。

跨越时空对话英烈  

  张太雷烈士,我把胜利讲给你听:我们是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林颖彤、薛晨溪。当年你在起义路倒下,怀表停在了下午两点。此刻,下午两点,我正用手机拍视频的方式带大家云游广州起义纪念馆。弹幕里刷的不再是炮火,而是英雄不老。我把今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楼林立,无人驾驶巴士,灯火璀璨的珠江新城,一页一页翻给你看。看,这是你梦想的新世界!听,这是世界和平的声音!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你看,我们胜利了!

   叶挺烈士,我把胜利讲给你听。你把步枪交给赤卫队,我们把算法写进芯片;你率敢死队冲上公安局屋顶插旗,我们把五星红旗送上3万米的高空中。今天中国的航母在大洋犁浪,复兴号在陆地飞驰,我们的课堂就在你曾经战斗的城楼高空中,云端课堂,永不落幕。你看,这盛世,如你所愿;你看,我们胜利了!

——林颖彤 薛晨溪  

  张太雷烈士与叶挺烈士,我把胜利讲给你听。

视频作品《张太雷烈士与叶挺烈士,我把胜利将给你听》.mp4

  (文/林颖彤 薛晨溪 编辑/董思琦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骨干 洪诗颖 

 二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负责人 邓丽芳
 三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团委常委 曲晨飞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