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间:2025-09-11 12:08:18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江西财经大学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十大行动(2025-2035 年)》(以下简称“十大行动”)要求,锚定学校“创新实践型本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目标,近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教师团队分别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专业转型、课程优化、师资建设深度研讨,明确“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专业适配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按下“加速键”。
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团队围绕专业转型紧迫性、筑牢课程与实践支撑以及转型目标与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是对标需求找痛点,锚定专业转型紧迫性。团队以“十大行动”“需求牵引原则”为遵循,对比国内外专业发展报告发现,传统教学存在短板。团队一致认为,需按“十大行动”“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打破框架,实现从“被动适应” 到“主动引领”的跨越,确保专业建设紧跟科技、产业与国家战略步伐。
二是聚焦协同抓落地,筑牢课程与实践支撑。团队将课程优化与实践建设作为核心着力点:拟联合跨境电商平台、外贸企业共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学习即实践”理念落地,确保学生100%参与。同时,团队明确教师协同发力方向:定期更新培养方案,开展跨学科教研打磨“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教案;主动参与数字化教学培训、国际商务学术论坛更新知识;针对国际化合作、数字化课程开发分工协作,确保改革落地。
三是锚定节点谋长远,明确转型目标与贡献。此次座谈会是专业对标“十大行动”的具体实践。下一步,专业将以 2027年“十大行动”第一阶段目标为节点,推动“国际化合作、数字化课程、绿色化模块”首批落地,力争2027 年前成为校级特色专业;2030年建成“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养“懂数智商务、具国际视野、践绿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迈进全国高校第一方阵”贡献力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团队聚焦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实现全方位改革与建设升级,共商发展大计。在研讨环节,专业建设负责人范冬梅率先汇报了前期关于专业改革的调研成果。调研涵盖了国内外同类院校专业设置、企业对国贸人才的最新需求等方面。随后,教师代表们结合自身教学与科研经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以及如何融入数字技术等关键问题各抒己见。有的教师提出,应设立数字贸易方向,开设相关前沿课程,让学生掌握数字贸易规则与运营模式;还有教师建议,设立“国贸+人工智能”双学位,共建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还有老师建议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引入行业案例教学,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强化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自信。
此次座谈会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清晰思路。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经贸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围绕课程重构、师资优化与地方服务协同发展等三个方面,深度研讨专业转型路径。经过与会教师热烈研讨、踊跃建言,会议聚焦产教融合迅速凝聚共识。专业将构建“基础+核心+拓展+实践”四维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活页教材,强化实战教学;深化与新蛋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共建订单班,搭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生态;创新师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向“产教融合设计师”转型;同时依托赣州国际陆港,赋能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助力“赣品出海”。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懂数据、通规则、擅实战的跨境电商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团队以“服务战略求发展: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 为主题开展座谈会。该专业是近两年新增的本科专业,为密切配合学校发展战略,教师团队紧紧围绕“十大行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就专业发展方向、产教融合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刘建院长也亲自参与并指导了全过程。团队成员认为,要抢抓“三化”机遇,变革育人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以国际经济为底色,以国际发展为特色,不断开发与专业需求相匹配的项目和课程,努力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
(文章作者/张琳 范冬梅 宋慧琳 戴明辉 马紫轩 文章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图片作者/马紫轩 图片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骨干 洪诗颖
二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新闻中心负责人 邓丽芳
三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团委常委 曲晨飞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团委书记 周妍 联系方式:0791-83816630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