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学
时间:2025-05-20 14:54:08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视频、音频、书法、绘画、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红色研学作品。通过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自2021年活动开展以来,400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2024-2025学年寒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部分成果作品与广大师生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七战七捷纪念碑有感
2025年寒假,来自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的何玲、周心怡、唐韵前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的七战七捷纪念馆体悟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她们采取走访的形式了解到海安过去的革命形势,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英勇顽强的奋斗精神。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长达27米的七战七捷纪念碑。它的碑身如一把直耸云霄的刺刀,用古铜色天然花岗岩拼接砌成,拔地而起,直刺蓝天,象征着当年华中野战军驰骋华中战场的那种英雄气概,同时它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刺刀。当我望向它时,我仿佛看到了革命战士们英勇顽强的身影。再往深处去,馆内陈列着许多红色老物件,如公文包,棉袄,手榴弹等。这些老物件是从当时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宝贵文物,从中我们也能学习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走到馆外,我不禁回想当年革命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夺下了这一片江山,我们才能有美好的今天。在新时代中,我们更应接续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寻访红色足迹
说到南通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张謇。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怀揣着“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远大理想,回到家乡南通,致力于实业、教育、水利和慈善事业。他在南通创下了众多中国第一,因此,南通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不仅以开放的心态经营海洋,还在南通沿海的盐碱地上筑堤挡潮,围海造田,垦牧植棉,成为南通乃至江苏沿海开发的先行者。
同时,张謇殚精竭虑创办纺织专门学校,目的是为纺织公司培养纺织技师。至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如何培养这类人才,张謇认为工程技术人员仅仅有科技知识是不够的,而应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在他1914年拟定的河海工程养成所的章程中作了明确表述:“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切实应用之知识。”他还为纺织专门学校题写了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该校训充分体现了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凝聚着他对人才的殷切期望。
感受老区新貌
站在新长铁路与盐通高铁的交汇处,海安这座城市正以“枢纽之城”的姿态拥抱长三角一体化浪潮。这座苏中老城,在时光淬炼中完成华丽蝶变: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8亿元,国家级开发区内智能装备产业园产值突破千亿,昔日“黄桥决战”的战场崛起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同时红色记忆也融入城市肌理。七战七捷纪念馆数字化展陈吸引无数访客,苏中革命纪念园串联起12处红色遗址,青墩遗址博物馆用AR技术重现江淮文明曙光。
更令人动容的是,87岁的老党员王德明坚持义务讲解革命历史30载,带动千名“红领巾讲解员”活跃在街头巷尾。红色基因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化作“红色微党课”“实境课堂”等创新载体,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在七星湖生态创新区,新一代海安人正书写发展新篇。中科院院士牵头的长三角光电科创中心攻克“卡脖子”技术,95后创客张雨薇的农业物联网项目带动5000农户增收。从老区到新区,从制造到智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一脉相承。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每平方公里产出强度达35亿元,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138家,演绎着现代版的“七战七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泛书房24小时城市书房,这座连续六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县的老区新城,正以红色底蕴为墨,以创新实践为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践行红色精神
在此次研学中,我踏入海安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故土,灵魂获得了升华。当我站在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旧址前,仿佛能看到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身影。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在枪林弹雨中前行,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红色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为了人民幸福的无私奉献,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海安的红色旧址,从此成为我心中一座永恒的精神坐标,时刻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何玲
作为新时代青年,赓续红色基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在学习上,以先辈们的刻苦钻研精神为榜样,勤奋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为未来建设祖国积蓄力量。在生活里,传承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贪图安逸,勇于面对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关心关爱弱势群体,传递温暖与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于担当,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去克服困难。
——周心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唐韵
创作一段视频来缅怀革命先烈。
(文/何玲 周心怡 唐韵 编辑/满欣怡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