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学
时间:2025-05-16 15:11:38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视频、音频、书法、绘画、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红色研学作品。通过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自2021年活动开展以来,400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2024-2025学年寒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部分成果作品与广大师生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走访上饶市广丰区红军岩有感
2025年寒假,来自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的洪诗颖走访了上饶市广丰区红军岩,这座耸立于武夷山脉北麓的丹霞赤壁。在这段短期的研学中,她沿着修建的石梯一步步攀上红军岩,当十指覆上斑驳陡峭的岩壁时,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当时的壮烈。登顶时,晨雾中叠嶂渐显,二十一颗青松屹立守望。山路往下,就是铜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静谧而又神圣。紧接着,穿过乡间小路,便来到了苏维埃旧址,里面陈列了当时的旧物,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苏区的居民依然质朴,仍然红心闪耀。通过这次红色研学,她见证到了“红绿交融”和人民热忱,解码红色基因图谱,探寻时代发展长征。
寻访红色足迹
铜钹山是一方红色故土。1931年,中共广丰县委从二十四都东山迁至铜钹山高阳。同年12月26日,“广丰县苏维埃”在铜钹山区高阳村正式成立。1932年初,赣东北苏区红军主力开赴闽北作战,留下红军赤警营一排多人,驻守高阳,保卫县苏维埃政府和县委机关。同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一)清晨,红军战士刚刚出操时,敌人突然发起进攻。县委江书记和红军周排长率红军抢占了七岩,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当他们完成任务正要撤退时,七岩已经被重重包围。他们誓死不屈,多次打退敌人进攻。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时,红军子弹已经打光,被逼退到七岩绝顶,前有敌兵,后是深渊。红军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21勇士高呼“红军万岁”,跳下悬崖,18人壮烈牺牲,后称“高阳事件”。这一跳,山河动容;这一跳,精神永存。后人为纪念这里的英勇事迹,称“七岩”为“赤岩”。二十一位红军战士在此用生命刻下了赤心报国,将年轻的生命化作石壁上永不褪色的朱砂。
1985年,为纪念烈士功绩,县委、县政府将其命名为“红军岩”。1982年,全国著名画家吴俊发先生回乡,作《红军岩》大型国画一幅。1984年,在高阳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建造“高阳革命纪念亭”,并立一座高2.5米、宽1.2米、厚0.8米的纪念碑。为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在红军岩旁兴建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塔”。
当时为了掩护苏区群众大转移,战士们前仆后继。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苏维埃旧址的黄墙上写着醒目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苏维埃政府万岁”。推开厚重的古门,岁月的纹路在掌心蔓延,尘封的时光缓缓开启,历史的余晖倾洒而出。空旷的院中有两棵大树,衬出这里的静谧,小院挂着一串质朴的草鞋。走出旧址,仿佛经历了一场身心的洗礼,岁月静好,国泰民安。袅袅升起的炊烟,一下把思绪拉回到现今美好的二十一世纪。从岩壁到心壁,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有了更炙热的温度。又见红军岩,那抹红色早已化作万家灯火,化作十四亿人心中的灯塔。
感受老区新貌
近年来,铜钹山以红色基因铸魂、绿色发展赋能,实现了从偏远贫困山区到生态旅游胜地的蝶变,老区人民在传承革命精神中书写了新时代的奋进篇章。这里仍然保存着高阳村闽北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岩和红军古道等历史印记,通过开展“红军后代讲党史”等活动,将红色记忆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课堂。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教育,青少年在红色研学中感悟信仰力量,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铜钹山人的精神血脉。铜钹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当地政府关停采矿、伐木等破坏性产业,森林覆盖率高达98%,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依托九仙湖、白花岩、千年封禁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4A级旅游景区。根据当地特色,发展高山有机茶、铁皮石斛、马家柚等绿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今日的铜钹山,既有红色纪念馆中回荡的铿锵誓言,也有九仙湖畔游客的欢声笑语;既有古驿道上追寻先辈足迹的研学队伍,也有直播间里推销农特产品的年轻面孔。老区人民正以“守好红色根脉、做强绿色经济”的双轮驱动,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着“红绿辉映、富美相生”的绚丽篇章。这片土地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也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时代缩影。
践行红色精神
行走在铜钹山的红军古道上,脚下是青苔斑驳的石阶,耳畔是松涛与历史的回响。抚摸红军岩上风雨剥蚀的弹痕,凝视苏维埃旧址里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仿佛触摸到了革命年代炽热的脉搏。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信仰”二字的分量。
红色研学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让我想起了铜钹山的杜鹃花,它像极了这片土地永不褪色的热血。铜钹山的红色记忆,早已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长在新时代土壤里的根脉,指引我们以青春之名,续写无愧于先辈的答卷。
——洪诗颖
创作一段视频来缅怀革命先烈。
(文/洪诗颖 编辑/满欣怡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