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学
时间:2025-05-15 20:18:07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视频、音频、书法、绘画、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红色研学作品。通过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自2021年活动开展以来,四百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2024-2025学年寒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部分成果作品与广大师生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天门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
2025年寒假,来自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的于诗怡、丁楠,满怀热忱地奔赴天门革命历史纪念馆,渴望通过实地研学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踏入纪念馆,各类珍贵的历史资料、栩栩如生的复原场景让她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这次研学让她们深刻感受到天门人民革命时期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更加明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也对新时代如何践行红色精神有了更多思考与感悟。
寻访红色足迹
刚迈进天门革命历史纪念馆,厚重革命气息扑面而来,一段段动人历史故事在眼前展开。
1926年,北伐军途经天门,点燃革命火种。工农运动在党的带领下蓬勃发展,许多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后续斗争积蓄力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天门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部分。贺龙、段德昌等革命家在此领导军民建立天门市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日子有了盼头,追随革命队伍的决心更坚定。
抗日战争时期,天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迅速组建抗日武装。石家河伏击战中,新四军战士机智勇敢,提前摸清日军运输队路线后巧妙设伏。日军进入伏击圈,战士们勇猛出击,成功伏击并缴获大量物资,极大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士气。解放战争时期,天门人民积极投身支援前线工作。老百姓不辞辛劳为前线送粮运弹、照顾伤员,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巨大力量。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壮丽篇章,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时刻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理想和国家发展奋勇拼搏。
感受老区新貌
走出纪念馆,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的天门正以红色精神为底色,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时代篇章。昔日的战火硝烟虽已远去,但红色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驱动着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让老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了“红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胡家花园作为鄂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官宅,经过修缮后,不仅复原了革命时期的历史场景,还引入沉浸式剧本杀、红色主题研学课程,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悟峥嵘岁月;九真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完成升级改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展演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年均接待省内外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红色文旅品牌的崛起,带动了周边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形成“游红色景点、品老区风味、购乡土特产”的全链条产业。
依托红色精神凝聚的奋斗力量,天门立足自身优势,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传统支柱,通过智能化改造和品牌化战略,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天门纺机”等本土企业的高端装备远销海外;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红色文化赋能品牌价值,“天门花椰菜”“张港花椰菜”等地理标志产品依托红色研学活动提升知名度,形成“红色IP+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天门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以天门工业园为载体,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2024年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为老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践行红色精神
此次天门革命历史纪念馆研学之旅,对我而言,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刻体验,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参观过程中,那些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如同一束束强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勇拼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红色精神牢记在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
——于诗怡
参观天门革命历史纪念馆,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以前,红色精神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这次参观让它具象化了。那些破旧的军装、简陋的武器,都见证了先辈们艰苦的斗争环境。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行为。在今后的生活里,我将以先辈们为榜样,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丁楠
创作一幅绘画来缅怀革命先烈。
(文/于诗怡 丁楠 编辑/曾铭浩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