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学
时间:2025-04-17 16:30:20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青年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撰写心得体会,创作视频、音频、书法、绘画、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红色研学作品。通过探索与发掘红色资源的过程,实现专业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自2021年活动开展以来,400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2024-2025学年寒假“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部分成果作品与广大师生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邯郸涉县一二九师有感
2025年寒假,来自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的孙弋雯、严佳一、邢博然怀着崇敬与期待,踏上了前往邯郸涉县一二九师旧址的研学之旅。她们以实地参观、聆听讲解、查阅资料的形式,深入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走进一二九师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通过此次研学,她们深刻认识到一二九师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不仅是一次简单参观,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让她们深刻理解红色文化,认识到红色精神是激励青年前行的强大动力,从而坚定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
寻访红色足迹
邯郸涉县,一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英雄土地,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重要战斗与生活根据地。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进驻涉县。在这里,他们在简陋的指挥所里,凭借卓越的军事智慧,指挥了数千场大小战役。这些战斗,犹如一把把利刃,狠狠刺向侵略者,为抗战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赫赫战功。
回溯至1938年3月底,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了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在涉县响堂铺,八路军精心设伏,严阵以待。当日军汽车运输队毫无防备地驶入伏击圈时,刹那间,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一二九师战士们如猛虎出山,向日军展开猛烈攻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0辆,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这场战斗不仅给日军的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更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彰显了八路军的强大战斗力。
在涉县的峥嵘岁月里,一二九师战士们身处艰苦环境,一边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一边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他们与当地百姓紧密团结,鱼水情深,帮助百姓生产自救,修筑工事,携手保卫家园。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涉县这片红色土地,也因这些历史而成为一座不朽的红色丰碑。其蕴含的革命文化,跨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感受老区新貌
时光悠悠,自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涉县这片土地上艰苦抗战,已过去八十余载。八十年沧海桑田,人间万象更新。邯郸涉县一二九师旧址,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革命圣地,在岁月的洪流中,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昔,涉县作为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根据地,无数英雄儿女在此抛洒热血,铸就了不朽的红色丰碑。如今,老区人民始终传承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奋进。
在红色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涉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持续完善一二九师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精心开发特色红色课程,凭借丰富的展陈内容与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了无数游客与学习者纷至沓来。自一二九师纪念馆免费开放,其影响力持续扩大,客流量呈爆发式增长。2014 - 2024年间,接待游客量从150万人次攀升至270万人次,让红色故事在代代传承中焕发光彩。
经济发展层面,涉县人民巧用红色旅游与特色农业两大优势,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新路径。在一二九师纪念馆周边,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咖啡馆飘出的醇香、茶棚里升腾的热气,与红色绘本馆、文创摊点相互映衬,为游客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赤岸村,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为12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村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与此同时,特色农产品搭乘电商的东风,畅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老区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拼搏奋进,以崭新的姿态谱写新时代的绚丽篇章,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践行红色精神
踏入邯郸涉县一二九师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往昔的峥嵘岁月仿若在眼前徐徐展开。漫步在将军岭,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心中满是敬畏。他们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尊严和人民幸福。走出纪念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新时代青年,此次参观一二九师旧址,于我而言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它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更为深刻且直观的认知,也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与践行的种子。这种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我,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放眼未来,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将秉持红色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孙弋雯
前事昭昭,惕惕后人,此次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踏入纪念馆内,深入到另一个时空中,往日单薄地沉寂在课本中的事物终于逐渐丰盈饱满,它们有血有肉起来,当我的目光流到躺在一方方红绸上的革命文物上时,“历史”一词不再苍白无力,甚至向我传承数千年的血脉发起呼唤。它们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中华民族如今的繁荣胜景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杰作。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新青年将这样的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佳一
身为邯郸人,踏入涉县一二九师旧址,亲切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简陋的指挥部、陈旧的武器,诉说着往昔的艰辛。刘伯承、邓小平率将士们在此安营扎寨,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困境中,凭借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与敌人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每处陈列、每段讲解都深深触动我,身为邯郸后代,我定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拼搏,为家乡和祖国发展贡献力量,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邢博然
创作一段视频来缅怀革命先烈。
(文/孙弋雯 严佳一 邢博然 编辑/李悦萌 作者单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
一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济与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