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学
时间:2024-05-21 20:31:28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贸学院于2021年启动“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国贸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就近就便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形成书法、绘画、视频、音频、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系列红色研学作品,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活动开展以来,百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2023年寒假部分红色研学实践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南昌起义让这座城市被写进了近代史,红色情怀渗入整座城的每个地方。这里是红色记忆的朝圣地,一场南昌起义让红色的情怀渗透进了老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革命史都是一部凝固的教材,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2024年2月1日,来自国际经贸学院的邱玥怀着对这段历史的敬畏之情,从课本走向实景课堂,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寻访红色足迹,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
寻访红色足迹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序厅,正中有一座圆雕名为《石破天惊》,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步枪的扳机。其中一块石块上镌刻着起义打响的时间: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圆雕造型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置身于八一起义的陈列馆内,仿佛在读一部恢弘的历史巨著,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民族危亡时机,伟大的中华儿女担起重任,奈何国民政府的血腥手段打乱了人们的步伐,唯有奋起反抗,方能实现民族独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沉浸在这段历史里,有南昌起义部队的领导人朱德使用过的手枪;有起义时周恩来使用过的棉毯,棉毯背后军民鱼水之情的故事令人动容,当时周恩来患疟疾在农民郑阿仲家休养,临别时将随身的棉毯赠与她以表谢意,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用到的毛毯还打着如此多的补丁,郑母看后万分感动,将其珍藏了起来,让人更真切地体会到当年战争条件的艰苦;还有起义前夕的着装和口号,在起义前夕,敌我双方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为以示区分,战士们以胸前佩戴红色领带,臂扎白毛巾,并在马灯和水壶上贴上红十字作为标志,标识的颜色为红、白两色,在夜间很醒目,下方是起义部队的战斗口令:“河山统一”。
起义军和敌军厮杀时的武器,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影像,将思绪带回了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刻,穿行于斑驳艾艾的老时空时,枪支弹火的轰隆声似乎犹在耳畔,将士们用智慧与身躯浴血奋战的那段历史让人肃然起敬。南昌起义22500人,两个月后剩800人,从可知到未知的距离,没有红地毯,没有人剪彩喝彩,有的是不尽的流血牺牲、无数的枪林弹雨,再次向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中国军史第一馆”,1958年,陈毅同志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1997年“八一”前夕,江泽民同志为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感受老区新貌
近年来,江西南昌立足红色资源优势,不断做强红色旅游,擦亮红色名片,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感受1927年南昌城头石破天惊的一声枪响,在南昌市新建区小平小道陈列馆体味改革开放的春雷划破长空、惊醒众人……南昌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行走其间,常常就能听见一段动人的红色故事。一块红砖、一支钢笔、一首歌曲,便能带你走入一段党的“成长发展史”。南昌红色文化特色鲜明,革命事件多、革命人物多、革命旧址多、红色场馆多、红色景点多,在红色基因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线上互动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采取行前思、行中学、行后悟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教育活动,弘扬革命精神,探索“红色旅游+教育”发展新路径。
此外,南昌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参加文旅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遴选,“英雄城·红色城”精品线路: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二十军指挥部旧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方志敏纪念馆——南昌市新建区小平小道陈列馆成功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用大数据探索研学新路径,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拓展红色研学的教育边界,融合多种信息技术的数字展馆已成为当下红色场馆的标配。
践行红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2日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说:“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用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的底色,扬起团结奋斗风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从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惊天动地的战斗史实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信念、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凝聚力量。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让党史教育更鲜活。
——邱玥
(编辑/高艺桉 作者单位/国际经贸学院)
一审 国际经贸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贸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