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国贸学院“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优秀作品展 悠悠赤子心,研学游击行——参观赣州红色景区有感

时间:2024-05-11 18:48:07  阅读量:

​​​编者按:国际经贸学院于2021年启动“四个一百”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即“百名国贸学子,走访百个红色基地,讲述百个红色故事,创作百个红色宣传作品”,鼓励青年学子在节假日就近就便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走读,走进乡村、校园、社区等基层一线为群众宣讲党史故事,形成书法、绘画、视频、音频、剪纸和手工艺品等系列红色研学作品,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德、矢志实学实干。活动开展以来,百余名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宣传作品,现将2023年寒假部分红色研学实践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期主题:参观赣州红色景区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红色革命纪念馆参观考察,并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灵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把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它标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特色。为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来自国际经贸学院的刘龙燕和祝小惠同学来到了赣州市大余县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建设有纪念馆主馆、红色文化街、梅岭三章干部学院、战争体验区、红色故事园、红色文化表演区等相关设施。

寻访红色足迹

首先参观的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主馆,陈展以《南国烽烟举红旗》为主题,讲述的是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战斗历程,以及十五个游击区的主要历史事件,着力表现中央及各主力红军长征后,奉命留守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长期分散,独立坚持,战斗在赣粤边、闽赣边等十五个游击区并取得胜利的光辉历史。走进纪念馆一楼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五角星位于军旗左上角,与熠熠生辉的中国共产党党徽交相呼应,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民军队永远听党指挥。鲜艳的巨型红旗破山而出,气势如虹的旗帜仿佛述说着红军为理想成仁取义的悲壮故事。

历史细处不忍卒读,一旦翻开,也许字字都带着血痕。纪念馆展柜里陈列着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烈士给兄嫂及妻子的遗书写着“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1935年3月,刘伯坚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中身中数弹,左腿负伤,不幸落入敌人手中。任凭严刑拷打,他都坚贞不屈,并于狱中连续写下数封感人肺腑的家书,也是安排后事的遗书。信中既有“不需要营救我”的决绝,更有对3个幼子的殷殷嘱托。

瞿秋白也是留守者之一,被捕后他拒绝敌人劝降,慷慨就义,并写下绝笔:“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展馆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我党早期领导人就义前的照片——身穿中式对襟衫、抵膝布短裤,脚踩一对黑线袜和黑布鞋。照片里,感受不到死亡的阴影,一如他最后留下的文字:“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和瞿秋白同年被敌人杀害的还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1935年2月24日,何叔衡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一处山头遇敌围堵,59岁的他只身跳崖,壮烈牺牲。这位革命长者践行了他的誓言:“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何叔衡本可在家乡安稳富足地度过一生,而正是他有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身革命,直至献出宝贵生命。这便是家国情怀,无谓生死的爱国情操。

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长征时留在江西的人中间,牺牲的杰出共产党人比任何其他斗争时期都要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党史、军史上十分艰难的三年,但我们党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不仅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还保存了革命火种,锻炼了革命力量。

感受老区新貌

站在“万人大搜山”场景展厅内,展板嵌入山体而建。纪念馆还灵活运用AR互动、3D投影、多媒体场景等技术手段,再现当年游击队被敌人封锁“围剿”时顽强抗争的场景。体验过战争体验区后,可以感受到现场危机四伏,游击队员沉着应敌的情形,置身其中感到十分震撼。

站在馆内的观景长廊眺望,不远处就是“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的莽莽油山山脉,当年活跃着不屈的游击队战士的身影。1935年4月上旬,为了贯彻中央电报指示精神,项英、陈毅在大余县河洞乡长岭村共同主持召开干部会议,部署分兵开展游击战争。油画《长岭会议》艺术再现了会议的场景。长岭会议统一了思想,制定了新的战略方针,实现了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成为赣粤边游击战争的新起点。从此,留守红军开始了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时期。

在崇山峻岭、千崖万壑间,夏顶酷热、冬冒严寒,昼行森林、夜宿山洞……奔波在各个山头的游击队员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强击弱,伺机打击敌人,取得了袭击保安团、智取西华山矿警队等一系列战果。“讲战术,稳坐钓鱼台。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乖乖听安排。”细读陈毅手书《赣南游击词》,寥寥数句,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践行红色精神

走出展厅以后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耳畔仍回荡着展厅中游击队“我们不要做糠,不要做米,要做留下来的硬骨头谷子”的铮铮誓言。留守红军为何能在绝境之中突破重围,杀出一条血路?陈毅在《赣南游击词》中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正如他所言:“就是这种始终不渝的生死同盟,保证了我们得以生存,走向胜利。”

三年游击史,在书册上记下的许是草草页许,却是前辈们用鲜血与智慧堆积的。红色景点,不仅仅是用与旅游观光,更是对无数革命先辈的缅怀以及让后代谨记历史,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情怀。

——刘龙燕

踏足在追梦圆梦的新征程上,不会总是风和日丽的。如果没有红色精神的引领和托举,就难以抵达梦想的彼岸。此次我们来到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这是对红色精神的重温,不是简单的回味,而是传承和发扬的新起点。用足迹丈量、用眼睛观看、用心灵感知、用思想体悟,以红色旅游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党致敬。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也使我印象颇深,原来游击并非完完全全像电视剧上的一样。革命先烈们每日抗着饥饿,抱着满腔的激情与热血在枪林弹雨中为我们的祖国血拼过一条道路……这些我们都难以忘怀,也不能忘怀。有人说现在年轻的一辈不再是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一辈,但是当我们站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纪念馆大厅时,我觉得任何一位中国人都能够说出一句“为了祖国,我愿意!”,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没有散,中国魂的铮铮铁骨也永不散!

——祝小慧

​(编辑/高艺桉 作者单位/国际经贸学院)

一审 国际经贸学院学工办主任 苗翠琴 联系方式:079183816072

二审 国际经贸学院党委副书记 马李琛

三审 国际经贸学院党委书记 廖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