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新闻中心
逍遥客肖挺
时间:2017-05-03 12:28:46 阅读量:
肖挺,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师,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30岁开始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3月首篇C刊论文见刊于《情报杂志》,之后四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发表核心论文5-6篇的速度,至今已独自创作并发表了论文近30篇,其中近半数为国内权威期刊。2015年9月来财大工作以后不到1年半的时间内即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篇,其中财大权威论文5篇,读博与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学科贡献奖、三好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十强”等一干荣誉,现为《南开管理评论》、《财经研究》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见到肖老师以前,我以为他会是一个相当严肃的人,既严谨又不苟言笑,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
“快请进,我先去倒个水,你等一下。”老师很热情地招呼道。
“也没有什么准备的,反正你问什么我如实回答,能写就写,不方便的就改嘛。”肖老师的直率坦然可见一斑。
生活裹挟我前行
当问及老师的学习生涯时,他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
“我是十七岁读的大学,后来毕业以后工作两年,工作之后又去读研,再毕业后进入一所学校工作了四年,然后再去考博。我的求学生涯不是连贯的,而是间断的。我十七岁读大学,等到博士毕业后也三十多岁了,中间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有些人顺利的话不过八年。我走的是中国最长的学制。”
“我的大学不是很成功,我在本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研究生阶段马马虎虎,到了博士才有点出彩。坦白来说,我觉得现在大学课程不够连贯,给学生的积淀时间不够,所有一开始学习乐趣也不大。”
这不禁让人疑惑,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选择工作与学习交错进行呢?
“这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人总是被时代、被生活裹挟着向前走,到了一个阶段就会自然做出相应的选择。一开始在企业工作两年,发现自己不太适应,觉得学生身份适合自己,因此决定考研。而后来考博则是我自己的个人追求。本来当一个老师,日子也能过得去,但是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不是我追求的生活,所以我选择了换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生活是一个又一个的时间点,在被时间带走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不同岔路,此时自己能做出改变人生的选择,我们总被生活裹挟,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一个人选择安逸也可,选择流浪也可,但是后者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
“有的人是幸运的,一开始就发现自己想要做什么;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发现不了。我恰恰在幸运和不幸之间。”
追随心声
人生中又无数的岔路口,有很多令人难以下定决心的抉择,这时也许是痛苦的,可是跟随内心的人一定是幸福的人。
“高考的时候一开始的志愿是华东政法,但是专业不太好,所以就去了南京理工大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考博的时候我做了人生中最痛苦的选择,一个是去南昌大学,另一个是去武汉科技大学。因为在刚刚结婚,在南大离家近。但是最终我还是尊重内心的选择去了武汉。”
“其实我本来也可以去银行工作,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成为一名老师,尽管家人都反对,可是这才符合我的性格和能力。以后你们大学生找工作还是要找适合自己的,而不是盲从,当公务员好就要去,有些不适合自己就不要强求。”
一个人有着无数的身份,儿女、父母、师生……这些交错的人际关系网把社会连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我们被无数的外力牵扯,可是事实上,给我们戴上枷锁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有顾忌,所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人有欲望,所以逼迫自己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追随自己心灵的声音,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一个真我,希望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常常在现实面前低头,而能够走下去的人,着实是倔强不屈的,这大概也是做学问的人能不断钻研的特性。
“大家很浮躁,喜欢抄近路。我写四篇论文才能比得上别人一个项目的分,但是做一个项目难度却低很多,只是我执意要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我是在用最笨的方法做事,直到自己做不动为止。”
很多人大概看过余华的著作《活着》,一个人活着真的十分不容易,就像老师说的:“人活着就没有什么不是挫折的。”我们当中很多人很多时候都会被生活打败,在它面前选择妥协,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一个真实的灵魂。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人,肖老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让内心的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前有剑客仗剑天涯,如今有才人悠游世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